红外光谱解析.ppt
《红外光谱解析.ppt》由会员分享,可在线阅读,更多相关《红外光谱解析.ppt(227页珍藏版)》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。
1、徐敏 Tel:13870614468 e-mail:,药物分析,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系,1,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2.1,红外光谱在聚合物分析中的应用,2.2,红外光谱原理,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,2.3,第二章、红外光谱,红外光谱解析,2.4,红外光谱仪及制样技术,2.5,2.6,激光拉曼光谱,2.7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。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,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,并使得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。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长关系的曲线,即为红外光谱,所以又称之为红外吸收光谱,红外光谱英文为 (IR),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主要原因是,
2、分子中的化学键的振动,分子振动光谱,红外光谱,拉曼光谱,非对称振动,对称振动,极性基团的鉴定,物质的骨架特征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一般非对称振动产生强的红外吸收,而对称振动则出现显著的拉曼谱带。因此, IR可用于鉴别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,可对分子结构进行推测,红外线属于电磁波。通常电磁波可以用能量来描述,标志电磁波能量的物理量有波长,频率或波数 ,它们之间的关系为,Electromagnetic spectra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将引起物质不同运动状态的变化,促使一定能态的基态跃迁至激发态,在连续的电磁波谱上出现吸收信号,无线电波可引起磁性核的自旋改变(NMR
3、) 红外光将导致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状态的变化(IR) 紫外-可见光将引起价电子能级跃迁(UV-Vis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考察这些光谱的变化可从不同角度给出分子结构的信息,红外光区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,波长范围约为0.76-1000m,为了便于描述,引入一个新的概念:波数(wave number),用符号 表示 ,为波长的倒数,即每厘米中波的个数,单位cm-1。 1/(cm) 104/ (m,红外波段的划分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红外光区分三个区段: 近红外区(泛频区,倍频区): 0.75-2.5 m,13333-4000/cm, 泛频区(用于研究 OH, NH,CH等单键的倍频、
4、组频吸收,基于基频吸收而言) 中红外区(基频区): 2.5-25 m,4000-400/cm, 基频振动区(各种基团基频振动吸收,分子的振动、转动) 远红外区(转动区): 25 m以上, 400/cm, 价键转动、晶体的晶格振动和纯转动(金属有机键振动,许多无机键振动,分子纯转动,其中,中红外区是研究的最多、最深的区域,一般所说的红外光谱就是指中红外区的红外吸收光谱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红外吸收产生的条件,A) 振动的频率与红外光波段的某频率相等。 即分子吸收了这一波段的光,可以把自己的能级从基态提高到某一激发态。这是产生红外吸收的必要条件,B)偶极矩的变化: 分子在振动过程中,由于键
5、长和键角的变化,而引起分子的偶极矩的变化,从而产生红外吸收。 而多非极性的双原子分子(H2,N2,O2),虽然也会振动,但振动中没有偶极矩的变化,因此不吸收红外辐射。称之为非红外活性,2.1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红外光谱研究方法,为简单起见,仅讨论分子纯粹振动而无转动的情况,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多个双原子基团,用双原子分子振动模型即谐振子来研究分子的振动。 谐振子振动模型是用两个小球代表原子,用一个失重弹簧代表化学键构成的振动体系。它遵循胡克定律,1,胡克定律:振动时恢复到平衡的力F与位移成正比,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,F= - kx,分子的振动可用Hookes rul
6、e(胡克定律)来描述:分子的近似机械模型-弹簧连接小球,红外光谱中,频率常用波数表示。波数的单位是cm-1,标准红外谱图标有频率和波长两种刻度。 波数每厘米中振动的次数。波数与波长互为倒数,1cm=104m,2.2 红外光谱原理,k 化学键的力常数;m 成键原子的质量,若将频率采用波数表示,Hookes rule则可表示为,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,化学键的力常数不同,成键原子的质量不同,导致振动频率不同。 用红外光照射样品,样品将选择性地吸收那些与其振动频率相匹配的波段,从而产生红外光谱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式中,k 化学键的力常数;m 成键原子的质量,化学键的力常数(k)是键的属性,与键的电子
7、云分布有关,代表键发生振动的难易程度,各种键的伸缩振动力常数k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由频率公式得出两点结论,键越强,力常数k越大,振动频率越高。 成键原子质量越大(越大),振动频率越低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弯曲振动要比伸缩振动的振动频率小,因为弯曲振动的力常数更小,杂化效应对力常数有影响。键的强度sp sp2 sp3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共轭效应对键能和键长有影响,因此对力常数k也有影响,羰基的伸缩振动频率在1715cm-1。当羰基与C=C产生共轭作用效应时,其振动频率降至16751680cm-1。这是因为共轭效应使C=O键的键长有所增加,双键性降低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倍频峰:指0
8、2的振动吸收带,出现在强的基频峰的大约2倍处(实际比两倍低)。一般为弱吸收峰。 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在1715cm-1左右,在3400cm-1附近倍频峰,通常与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重叠,常见术语,基频峰:分子吸收光子后从一个能级跃迁到相邻的高一能级产生的吸收,2.2 红外光谱原理- 振动能级跃迁选律,合频峰:出现在两个或多个基频峰之和(组频1+ 2)或差(1 - 2 )处。合频峰均为弱峰,泛频峰:倍频峰和合频峰统称为泛频峰(近红外区),弱峰,常不能检出,热峰:来源于跃迁时低能级不是基态的一些吸收峰,弱峰,常被基频峰掩盖,2.2 红外光谱原理- 振动能级跃迁选律,常见术语,2.2 红外光谱原理- 振
9、动能级跃迁选律,由= 0跃迁到=1产生的吸收谱带称为基频,有=0 跃迁到=2,3产生的谱带称为倍频,常见术语,双原子分子仅有一种振动方式,多原子分子则有多种振动方式。对于n个原子组成的多原子分子,有3n个自由度。其中包括3个平动自由度;非线性分子有3个转动自由度,线性分子则只有2个转动自由度,因此非线性分子有3n-6个振动自由度,线性分子有3n-5个振动自由度。这些基本振动称为简正振动,每个简正振动都具有一定的能量,可以在特定的频率发生吸收,4,3,30,振动自由度,2.2 红外光谱原理,1 振动过程中,伴随有偶极矩的振动才能产生吸收峰; 2 频率完全相同的吸收峰,彼此发生简并(峰重叠); 3
10、 强、宽峰覆盖相近的弱、窄峰; 4 有些峰落在中红外区之外; 5 吸收峰太弱,检测不出来,峰数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理论上每个自由度在IR中可产生1个吸收峰,实际上IR光谱中的峰数少于基本振动自由度,原因是,分子的振动类型,有两大类,伸缩振动():只改变键长,不改变键角;波数较高。 弯曲振动():只改变键角,不改变键长;波数较低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对称伸缩,剪式振动,面外摇摆,摇摆振动,不对称伸缩,扭绞振动,s,as,欧米咖,涛,柔,德尔塔,纽,纽,2.2 红外光谱原理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分子振动方式分为: 伸缩振动 -对称伸缩振动 s -反对称伸缩振动 as 弯曲振动 -面内弯曲振
11、动 -剪式振动 s -平面摇摆 -面外弯曲振动- -非平面摇摆 -扭曲振动 按能量高低为: as s s 高频区 低频区 红外光谱的选律:使分子偶极矩发生改变的振动是红外活性的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对称伸缩振动 (vs2872cm-1) 不对称伸缩振动 (vas2962cm-1) 对称变形振动 (s1380cm1) 不对称变形振动 (as1460cm-1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甲基的振动形式,H2O 的振动形式,H2O有3种振动形式,相应的呈现3个吸收谱带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红外吸收峰产生的条件,必要条件: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。 充分条件:振动过程中能够改变分子偶极矩! 所以
12、,分子对称性高者,其IR谱图简单;分子对称性低者,其IR谱图复杂,2.2 红外光谱原理,CS2、CCl4等对称分子的IR谱图特别简单,可用 作IR溶剂。 一般情况下,一张红外光谱图有5-30个吸收峰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红外吸收峰产生的条件,CO2的振动形式,CO2应有4种振动自由度。但光谱中只可能出现3个吸收谱带,其中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变形振动,振动频率相同,它们的振动模式是等效的,称为振动的简并。CO2分子有二重简并,复杂分子可能存在多重简并。实际谱图中只有2个振动吸收峰,因为对称伸缩振动过程中,无偶极矩变化,所以显示红外非活性,3n-5,2.2 红外光谱原理,二氧化碳的IR光谱,2.2
13、红外光谱原理,O=C=O,对称伸缩振动 不产生吸收峰,O=C=O,反对称伸缩振动 2349cm-1,O=C=O,面内弯曲振动 667cm-1,O=C=O,面外弯曲振动 667cm-1,因此O=C=O的IR光谱只有2349/cm和 667/cm二个吸收峰,面外弯曲振动 667cm-1,苯分子有3N-6=30个简正振动,而苯的红外光谱仅观察到9个吸收谱带,可能存在多重简并和红外非活性振动,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复杂分子的振动形式很多,一个正构烷烃的光谱包含有多种振动形式的谱带。其中亚甲基和甲基各有6种振动形式,正十二烷的红外光谱,2.2 红外光谱原理,反对称伸缩 Asymmet
14、ric Stretch,对称伸缩 Symmetric Stretch,2.2 红外光谱原理,红外光谱的一般表示法,横坐标:吸收波长(m),或吸收频率(波数/cm) 红外谱图有等波长及等波数两种,对照标准谱图时应注意。 纵坐标:吸光度A或透光率T,2.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IR光谱得到的结构信息,1 吸收峰的位置(吸收频率) 2 吸收峰的强度 ,常用 vs (very strong), s (strong), m (medium), w (weak), vw (very weak), b (broad) , sh (sharp),表示 3 吸收峰的形状 (尖峰、宽峰、肩峰,2.2
15、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,它是红外吸收光谱性质的主要参考参数之一,是一个振动跃迁几率的量度。振动跃迁几率取决于偶极矩变化的大小。 一般,化学键极性增加,振动时偶极矩变化增加,吸收谱带强度也增加。 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用百分透过率或摩尔吸光系数来表示,2.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红外吸收强度及其表示符号,2.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红外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常用下列符号表示,2.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基频吸收谱带的强度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变化的大小。只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才出现偶极矩的变化。这种振动成为红外活性振动。键的极性越大,吸收
16、谱带强度越高。如OH、C=O、NO2等强极性基团都具有很强的红外吸收谱带。 一些对称性很高的分子,如炔烃RCCR 两边的取代基相同,重键的伸缩振动没有偶极矩的变化,不发生红外吸收,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,2.2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强度,2.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,有机分析的对象是多原子分子,而多原子分子具有大量的简正振动数。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,真正测得的红外吸收谱峰的数目远小于简正振动数,但一个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峰数目仍是较多的。若要将每个红外吸收峰归属于什么样的振动是很困难的。然而,化学家通过大量标准样品的测试,从实践的观点总结出了一定的官能团总对应有一定的特征吸收,归纳
17、出了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表,这对从谱图推测分子结构有重要的意义,2.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,影响红外光谱吸收频率的因素,外在因素:物态变化,折射率、粒度的影响。 内在因素:电子效应:诱导效应、共轭效应; 空间效应:环张力、空间位阻; 氢键效应和溶剂效应; 费米共振; 偶合效应,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,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。各种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,2.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,以羰基为例来讨论影响谱带位移的因素,影响谱带位移的因素很多,一部分来自分子内部结构影响,如电子效应、空间效应和振动的偶合等;另一部分则来
18、自分子的外围环境包括溶剂和物态变化等,羰基是极性基团,其氧原子有吸电子的倾向 。若结构上的变化使羰基往 的方向变,双键就朝单键的方向变,这就导致振动频率下降,也就是红外吸收频率将下降,诱导效应,给电子基团将使羰基电子云偏离键的几何中心,移向氧原子,降低羰基的双键性,使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向低频位移,电子效应- 诱导效应,共轭效应,吸电子基团会使得电子密度向键的几何中心接近,降低了羰基的极性,双键性增加,导致羰基伸缩振动频率移向高频,为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现象。羰基与别的双键共轭,其电子的离域增大,从而减小了双键的键级,使其双键性降低,振动频率降低,使不饱和键的波数显著降低,共轭效应,电子效应- 诱
19、导效应,共轭效应,电子效应- 诱导效应,共轭效应,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,在一个分子中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往往同时存在。如果诱导效应占优势,谱带向高频移动;如果共轭效应占优势,谱带向低频移动,空间效应- 环张力,空间位阻,一般而言,环的张力加大时,环上有关官能团的吸收频率逐渐上升,以脂肪酮羰基为例,环张力对红外吸收波数的影响:环数减小,环的张力增大,环外的双键增强,伸缩振动频率升高。对环烯来说,环外双键加强,吸收频率增大,环内双键减弱,吸收频率减小,空间位阻对谱带吸收位置的影响,共轭体系最为明显。共轭体系具有共平面的性质,当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被偏离或被破坏时,共轭体系亦受到影响或破坏,吸收频率将移向
20、高频(向接近孤立羰基振动频率的方向变化,空间效应- 环张力,空间位阻,空间位阻:一般来说,当共轭体系被妨碍,吸收频率增高,空间效应- 环张力,空间位阻,偶合效应和Fermi共振,偶合效应,偶合效应:两个基团相邻且它们的振动频率又相近时,振动的偶合引起吸收频率偏离于基频,一个移向高频方向,一个移向低频方向,偶合效应,在丙二烯分子中,两个碳-碳双键共用一个碳原子,一般预料在1600cm-1附近可能观察到双键的伸缩振动谱带,然而在其红外光谱中并未见到预料的谱带,却在1960cm-1和1070cm-1出现两个新的吸收,这是两个双键振动机械偶合的结果。高频的谱带相应于两个双键不对称伸缩振动,低频的谱带则
21、相应于对称伸缩振动,实例1,在红外光谱中,谱带间的偶合效应是常见的。丙二烯中由于两个双键关系密切,干扰严重,两个偶合谱带相差约900cm-1之多。对于距离稍远一些或非线性分子,因偶合而产生两个谱带的位差则要小得多。丙酸酐在1845cm-1和1775cm-1出现两个都相当强的谱带,前者是两个羰基反对称振动的偶合谱带,后者是对称的振动偶合谱带,偶合效应,实例2,实例2,偶合效应,前者是两个羰基反对称振动的偶合谱带,后者是对称的振动偶合谱带,Fermi 共振,费米共振,倍频或合频与某基频相近时,由于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强吸收带或发生峰的分裂,并且原来强度很弱的倍频或合频谱带的强度显著地增加,这种特殊的
22、偶合效应称为Fermi共振。Fermi共振是个普遍现象,它不仅存在于红外光谱中,也存在于拉曼光谱中,CHO的C-H伸缩振动2830-2695cm-1,与C-H弯曲振动1390cm-1的倍频2780cm-1发生费米共振, 结果产生2820cm-1和2720cm-1二个吸收峰,实例1,大多数醛的红外光谱在2800cm-1和2700cm-1附近出现强度相近的双谱带是Fermi共振典型的例子。如图所示,这两条谱带的产生是醛基的CH伸缩振动与其变形振动1390cm-1的倍频之间发生Fermi共振的结果,Fermi 共振,实例1,实例2,苯甲酰氯红外光谱在羰基伸缩振动频率范围1790cm-1附近的双谱带,
23、是羰基伸缩振动与谱带875cm-1的倍频之间发生Fermi共振引起的,Fermi 共振,氢键和溶剂效应,偶极矩很大的XH 键与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Y充分接近时,产生强烈的静电吸引作用,构成氢键XHY。氢键的形成,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基团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:伸缩振动向低频位移,谱带变宽,强度增大;而弯曲振动向高频位移,谱带变得更为尖锐,氢键(分子内氢键;分子间氢键)降低了原来化学键的力常数,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,并使吸收强度加强,但使峰形变宽,原因,实例1,实例2,氢键和溶剂效应,分子内氢键不受溶剂的影响,而分子间的氢键对溶剂比较敏感。在惰性溶剂的稀溶液中,分子间的氢键可以完全被破坏而恢复游离分
24、子的光谱,使羟基伸缩振动向高频位移。所以,用稀释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区分是分子内氢键还是分子间的氢键,氢键和溶剂效应,胺类化合物中的胺基(NH或NH2)能产生分子间的缔合,缔合后的胺基吸收频率往低频方向移动,多则降低100cm-1甚至更多。羧酸分子能形成强烈的氢键,使其羟基的吸收频率移至3000cm-1附近并延伸到2500cm-1,形成一个宽谱带,这是羧酸红外谱图的明显特征,氢键和溶剂效应,2.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,振动中偶极矩的变化幅度越大,吸收强度越大,极性大的基团,吸收强度大,C=O 比 C=C 强, CN 比 C C 强。 使基团极性降低的诱导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小,使基团
25、极性增大的诱导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。 共轭效应使电子离域程度增大,极化程度增大,吸收强度增加,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因素,振动耦合使吸收增大,费米振动使倍频或组频的吸收强度显著增加。形成氢键使振动吸收峰变强变宽。 能级跃迁的几率,v=0 v=2 比 v=0 v=1 能阶大,但几率小,吸收峰弱,2.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官能团特征吸收频率,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因素,2.4 红外光谱解析-官能团特征吸收,牢记典型或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。例如,脂肪酮C=O 的特征值为171510cm-1。然后慢慢熟悉其它含C=O 化合物(如羧酸、酯、酰胺、酸酐等)的振动频率,熟悉各种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吸收的区域图,
- 配套讲稿:
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,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。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。
- 特殊限制:
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、国徽等图片,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,禁止商用。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。
- 关 键 词:
- 红外 光谱 解析
